常春藤之路 ivytrack.org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1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斯坦福大学新生管理处主任:不要让“清单式”教育毁了你的孩子!

[复制链接]

784

主题

836

帖子

446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46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20 20:18: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斯坦福大学新生管理处主任:不要让“清单式”教育毁了你的孩子!2017-03-06
编译/张晶春 来源:春儿美国育儿记
视频来源:TED
主讲人:Julie Lythcott-Haims
斯坦福大学新生管理处主任,曾经与数千名进入斯坦福的新生们交谈。她发现这些考入了斯坦福的“别人家”的“成功”孩子,很多都并不快乐,甚至遭遇了严重的心理危机。她也目睹了从斯坦福毕业的学生,很多并没有获得事业与人生的幸福。这引发了她的思考,她将这些思考写成了一本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畅销书——《How to Raise an Adult: Break Free of the Overparenting Trap and Prepare Your Kid for Success》

第一次听到她在TED上所作的演讲,就引发了我的强烈共鸣。我希望更多的中国家长能够听到这个演讲,能够和我一样,因此提醒自己面对孩子时,保持“无条件爱孩子”的初心,同时意识到让孩子尽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的重要性。因此,我一遍遍的倾听这个演讲,整理了下面的演讲稿文字版。Enjoy!

演讲全文:

我从没想过要做一个育儿专家。事实上,我对育儿不感兴趣。但是当下有一种育儿方式正在大行其道。这种育儿方式在把孩子搞得一团糟的同时,也在阻碍孩子们发展出成熟的自我。我们花了大量时间担心身为父母,我们没有足够参与进自己孩子的养育过程。这当然说得通。但如果过于极端,变成了过度养育,就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

比如,有些父母会认为,离开了我们随时的保护与纠正,孩子们就无法成功。于是这些父母关注有关自己孩子的每件小事,掌控相关的每一个细节,以便引导他们进入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当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养育孩子,我用的是“我们”,因为我在养育自己的两个十来岁的孩子时,也有这种倾向性——让孩子们过一种清单式的生活。清单式的生活就是:我们确保他们安全、健康、吃好穿好,然后我们要确保他们进入好学校,并且是好学校的好班级;并且是要在好学校、好班级中取得好成绩;并且不止是好成绩,还要拿高分;并且不止要好成绩和高分,还要获得荣誉、奖项,要参加运动、活动、还要有领导力。我们告诉孩子:“不要只是加入社团,还要创建社团,因为好大学需要这样的学生。还要参加社区活动服务哦,你要让大学感受到,你关心别人。”这些都是期望中的完美。

我们期望我们的孩子能做到完美, 而我们自己却从没做到过。我们是孩子的大管家、私人助理加秘书。对于孩子——我们珍爱的孩子,我们花了很多心思去监督、哄骗、暗示、帮助、唠叨、讨价还价。当然,身为父母的我们会和每个老师、校长、教练、推荐人沟通,确保他们不会在申请顶尖大学这件事上搞砸,或者是错过了某些机会之门,甚至毁了自己的未来。即使我们知道有些大学的录取率低到了万分之一,录取的希望极为渺茫。

那么,在清单式的生活中长大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呢?首先,他们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整个下午都没有空闲。因为做父母的我们认为一分钟都不应该浪费。就好像每一个作业、测试、活动,都对于我们为他们规划好的未来至关重要。我们不让孩子们帮忙打扫房间,我们甚至不让他们获得充足的睡眠。只有一个要求:完成清单上的任务。

我们口头上希望他们开心, 但当他们放学回家, 我们通常第一时间询问的却是作业和成绩。孩子们在我们的脸上看到的,是我们的认可——我们的爱是来自成绩单上的A。日复一日,当我们和他们走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像威斯敏斯特宠物展上的训狗员一样表扬他们,好哄着小狗们跳得再高一点,再远一点。等上了高中,他们不会问:“我该对哪门课程,哪个活动感兴趣?”。他们只会去问辅导员:“我要怎么做,才能进入好大学?”然后,当他们拿到成绩单。如果考了几个B,甚至是可怕的C,他们会狂躁地给朋友们发短信:“有谁考了这个成绩,但是进了好大学吗?”而我们的孩子,无论高中毕业的时候取得了怎样的成绩,都已经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这些孩子们心理脆弱,精疲力竭,他们比实际年龄更老成。他们渴望大人能够告诉自己:“你们已经做得够多的了,你们在童年的时候能取得这样的表现已经足够好了。”而现实是,孩子们却在家长们对于高分的沮丧和焦虑中慢慢枯萎。其中的某个孩子可能会想:“我这样度过的一生究竟值得与否?”而我们做父母的,却非常确信我们这样做是值得的。我们做父母的好像在告诉孩子,如果进不了哪几所屈指可数的、录取率极低的学校,或者找不到好工作,他们就没有未来。而真相是,我们可能只是害怕不能向朋友炫耀自己的孩子考进了一所好的大学,或者仅仅是不能在自己的车尾横杠上,贴上孩子被录取的著名大学名字的贴纸。

如果你有勇气真的面对自己,面对自己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你会发现,我们使得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全部来自于成绩和分数。更严重的是,我们在他们成长的意识中,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就像电影《傀儡人生》一样—— “嘿,孩子,没有我你什么都干不成!”我们的过度帮助, 过度保护,过度指导和过度关怀, 剥夺了孩子建立自我能效的机会, 而自我能效是人类心智的重要准则, 远比通过父母和他人的赞美建立起的自尊更重要。自我能效无法来自于父母代为完成的事,而只能来自于一个人看到自己的行动产生了成果的过程。

简而言之,如果我们的孩子要建立自我能效,而且他们必须建立自我效能。我们的孩子就需要更多的为自己的人生去思考,去制定规划,去做决定、尝试、行动、期待、应对、试验、犯错,从而找到、实现他们自己的人生梦想,体验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去过我们为他们所设定的一生。我要说的是,我们应该更少关注具体哪些名牌大学应该申请或进入, 而更多关注孩子们的习惯、心态、技能、身心健康。因为有了这些,无论他们在哪儿,都能获得人生的幸福和成功。

我不是想说每个孩子都已经很努力、很积极,都完全不需要父母的关注和指导。我们做父母的是不是只要退开来,任由他们发展就好了?当然不是,这不是我想说的!我想说的是,当我们把成绩、分数、荣誉和奖励看作他们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唯一奋斗目标,当我们去代替孩子们追求理想中的大学,追求顶尖的职业生涯。这种对于成功的定义过于狭义了!即使我们可以通过这种过度帮助,使得孩子们短期内达成一些目标——比如帮他们做作业从而得到了好成绩。在我们的帮助下,他们可能是会有一个好看些的童年简历。但是,这些帮助却会让他们在长期的自我认知上付出巨大的代价。

我要说的是,我们应该少一点痴迷于孩子的成绩和分数, 而将重点放在打造一个能帮助他们为成功奠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比如,爱; 比如,做家务。没错,我刚才说的是:做家务。但是说真的,我这么说是有理由的。史上历时最长的人类研究被称作哈佛格兰特研究。这项研究的重要发现是:专业上的成功,也就是我们期望我们的孩子所达成的成功,取决于小时候所做的家务,而且越早开始做越好。这种要挽起袖子大干一场的心态;这种意识到:“可能这项家务事我并不想做,但总要有人去做,而那个人,就是我。”这种心态代表着:“我会尽力去改善整件事情。”而正是这种心态,才能让一个人在工作中获得先机。事实上,我们这些做父母的,都清楚这个简单的道理。相反,在清单式的过度育儿方式中,我们不让孩子们做家务。于是,当他们长大进入职场,也坐等一个人出现,列出个单子来让他们去完成任务。但是,这个清单并不存在。更糟糕的是,他们缺乏主动性意识,不能挽起袖子去干活。不能坐在办公室里四顾,并且心想:“我要怎样才能给同事提供些帮助。”没有能力去思考:“我要如何提前一步,预见到老板的需求?”

哈佛格兰特研究的另一项重大发现是,人生的幸福, 来自于爱。不是对工作的爱, 是对人的爱——我们的配偶,我们的伙伴,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家庭。 所以我们要教孩子如何去爱, 要爱别人,他们要先学会爱自己, 想要他们爱自己,我们就要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

所以,放下对于成绩和分数的痴迷吧!当我们亲爱的孩子放学回家,或者我们下班回家,我们要关掉手机,把电子设备放在一边,远离手机一阵子,看着他们的眼睛,让他们看到我们眼中洋溢着的真实的喜悦——就像我们第一次看到我们初生几个小时的孩子。然后我们应该说:“今天你过得怎么样?有什么高兴事儿吗?”可能你的孩子会像我的女儿一样,简单地回答:“午饭。”也许此时我真正关心的是数学考试的分数。但此时我还是应该表现出对于午饭的关心,我应该继续发问:“今天的午饭为什么很棒?”孩子们需要知道,他们作为人,他们本身对我们很重要, 而不是他们的学习成绩。

你可能会想:“先是爱,然后是家务。好吧好吧,这听上去不错,但是得了吧,好大学在乎的依然是好成绩、分数、获得的奖项和荣誉。”我会告诉你:某种程度上,确实如此——那些最著名的大学确实需要这些。但好消息是,与大学排名的排行榜无关,我们的人生是否能够成功与幸福,并不一定非要进入少数几所知名的大学。快乐又成功的人们可能毕业于公立大学,来自于无人知晓的学院,来自于社区大学,来自于家附近的学校,还有些人甚至退过学。证据就来自我正在做演讲的这个房间,来自于我们居住的社区,这是事实。如果我们愿意睁眼看看,愿意去看看那些没那么有名的大学,暂时放下我们自身的虚荣与偏见,我们才能接受并拥抱这个事实,并且意识到,如果我们的孩子考不上顶尖大学,并不是世界末日。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不在严格的清单约束下长大,等到有一天,他们考进了大学,不管是什么大学,这都是他们自己的决定,来源于他们自己想要在那里有作为的内心渴望。

我必须向你们坦白:我刚才提到了我的两个十几岁的孩子,Sawyer 和 Avery ,有一度,我发现我对待自己的两个孩子,就像对待盆栽一样。我想要小心的把他们修修剪剪, 塑造成完美的人, 完美到可以把他们送进最受欢迎的大学。 但是,直到我在工作中接触了几千个别人家的孩子,我才意识到,我意识到我的两个孩子, 他们不是盆栽, 他们是野花, 是某种未知品种的野花。

作为父母,我们的工作是提供成长的环境, 通过作家务和无条件的爱,让他们变得强大, 爱他们,他们才会爱别人,才会接受爱。 上大学、选专业、找工作, 我们做父母的,都应该由他们自己做决定。 我的工作不是把他们变成我想要的样子, 而是支持他们做辉煌的,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常春藤之路 ivytrack.org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4, 2024-11-24 14:08 , Processed in 0.023022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